再制造产业的前景
再制造作为绿色制造的典型形式,是实现工业循环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再制造是对原型产品或者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质量特性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的过程。再制造作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是资源再生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再制造发展经历了产业萌生、科学论证和政府推进三个阶段,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撑与法律法规的有效规范。我国再制造政策法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从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到2013年年底在再制造的相关领域,我国已经在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不同层面上制定了30余项法律法规,其中国家再制造专项政策法规20余项。
自2005年以来,再制造产业发展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与之相关的国内再制造技术科技文献的CNKI发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年我国再制造产业专利数量仅为21个,2010年专利数量上升为123个,到2012年增加至179个。从2005年到2013年,国内再制造技术科技文献的CNKI发文数量从78篇上升到443篇,增长了近5倍。
再制造技术研究和专利数量逐年增长的背后得益于国家大量政策的倾斜和研究经费的投入,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数量和再制造产品目录不断增加,截止2014年底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已有77家,再制造产品目录已涵盖工程机械、电动机、办公设备、石油机械、机床、矿山机械、内燃机、轨道车辆、汽车零部件等9大类97种产品。
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经历了概念提出、技术研发、企业试点推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家采取的是政策导向、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因此,在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我国再制造产业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不断优化,已形成了“尺寸恢复、性能提升”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技术模式。
Processed in 0.030595 second(s) , 29 queries